好書分享

魯迅小說全集


心得作者 林加恩 / 第三名 類別 圖書 館藏 瀏覽館藏
心得

作者出身於清末民初,也就是當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而自身的傳統文化又尚未丟棄的過度期。此時,不斷地重覆著人們無知與革命之士犧牲,魯迅感嘆民智未啟,因此寫了許多小說,以暗諷的方式批判社會。以下《藥》所要探討的即是以「血饅頭」為主軸,進而延伸出各種象徵以批判種種的社會病態。希望藉由探討,除了對批判性小說有更多認識,也期許藉此避免重蹈民末清初無知社會的覆轍。此篇是針對「醫病相關事物」作分析,指出各種象徵,並加以說明和加入個人見解。

「藥」即是「血饅頭」,給人吃的饅頭所沾的是從革命志士取來的血已經駭人,竟然也有許多人民聽信偏方,以為這蘸著新鮮革命志士之血的饅頭,真的有「藥效」可以治病,此處可看出當代社會的迷信和人們的愚昧無知;再者,小栓最終因為沒有獲得正確的醫療方式病情不但沒有轉好反而惡化致死,更證明了一件事,也就是「藥的雙面性」:無論是其中「被吃」的先行者或是「吃藥」的無知者,最終都是以死亡作為結局,終究徒勞無功。「雙面性」在《藥》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主體,它隱喻暗諷許多現象:先驅者也就是啟蒙者,擔任的是醫生的角色,而無知之人則是被啟蒙者,也就是病人的角色,然而,透過「藥」的連結,讓醫病關係成了「犧牲者與觀望者」的悲劇,也可解讀成「表演與觀望」,因為啟蒙者的崇高理想與奮鬥,全都被無知的群眾觀望成既無聊又可笑的舉動。最終還會演變成「殺與被殺」的可怕關係。魯迅除了批判社會大眾的愚昧無知,同時也反省了革命者自身的弱點。

「癆病」代表著久治不癒的病,然而小栓的父母似乎也想隱藏此病不讓外界知道,彷彿是不可告人和羞恥的事,我認為這是魯迅對於社會病態卻又不敢面對和接受正確治療的譴責。

「咳嗽」是一種明顯的症狀,也許是魯迅想要提醒讀者不要忽略始終存在的事實真相,既然咳嗽如此明顯的病狀在吃了血饅頭後始終沒有減緩,就必須去思考醫治方向是否正確以及修正,而不是選擇視而不見或坐視不管,繼續求取偏方。

魯迅雖是作家本身也是學醫學的,他運用了許多象徵的手法,讓文章在純粹的故事性中卻字句都在諷刺著時下革命思想與傳統思想。透過人物特徵與對話,感嘆無法改變的現狀和革命志士的犧牲,無論是勇於改革的革命者,抑或是愚昧的人民都難逃之中。血饅頭象徵著「救國良方」也象徵著「愚昧的藥」,因為藥的本身的出現就是一種愚昧,如何能治?然而,他也寫出對社會充滿期待,期望透過人民的教育與覺醒,促使中國的民主化。這篇《藥》十分符合他想醫人心而不僅於醫病的初衷,希望透過這些小說表達他內心的悲痛,也改善這樣的社會。

評價 共 1 人推薦

 

←回上頁↑回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