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福爾摩沙的聽診器


心得作者 吳亭誼 / 佳 作 類別 圖書 館藏 瀏覽館藏
心得

     《福爾摩沙的聽診器》,裡面所講的不只是二十六位台灣醫界人物的故事,更述說著整個台灣醫療的發展史,包括了醫學教育的演變,醫政關係的發展,更說明了醫學分科的進步。這本書所介紹的醫界人士,有的參加社會政治運動,有的專注於醫學研究與醫學教育的發展。無論如何,每一位確實都成為台灣醫療發展的巨大推手。

    一開始讀這本書時,令我驚訝的是,前面幾位介紹的醫界人物,幾乎每一位都參加了社會運動。我看到了每一位醫界人士醫國的決心。也許他們同樣是在就讀醫科後,受自由開放的學風影響,對抗當時的日本統治就像醫人一樣堅定。對統治當局的不滿、對當時生了病的台灣思想,在他們的醫治下,台灣也逐漸進步。有許多醫界人士,他們不只是醫生,更是政治家、文學家。賴和從事文學創作,寫著當時的民生,批判著日本的統治,以醫師職守診斷社會。吳新榮將從醫所得挹注文化,他以聽診器接觸社會底層,以文學結合政治運動實現社會理想。

    除了對政治社會的貢獻,有更多醫界人士著手於醫學研究與醫學教育的推動。洪長庚著手於眼科學研究,為當時眼睛保健與治療貧乏的台灣開啟了靈魂之窗。其中,書裡也有提到,洪長庚和魏火曜都對於台灣醫生與官吏的收紅包行為感到不滿。魏火曜著重在醫學教育,他察覺出台灣醫療的弊病,認為當時的台灣醫學生著重於臨床醫學卻輕忽了基礎醫學。正因為有這些醫界人士的帶動,不只使台灣醫療水準提升,更幫助提升了教育品質。

    醫界人士的興趣當然也不僅限於學術研究上,除了前面提到的文學之外,我發現也有許多醫師在藝術方面有興趣。當我讀到林天祐在藝術方面有成就時,這讓我想到了之前曾讀過台南郭綜合醫院創辦人郭國銓先生的資料,他在繪畫方面也有所發展。

    現今的醫學教育也不再單是教導醫學知識,目的就在培養出不僅具有醫學知識,更具人文素養的好醫生。看完這二十六位醫界人物的介紹,鑑古知今,一位好醫師的形成,除了要有不斷學習新知的動力,無止盡的接受教導,也要在興趣與才能方面多元發展,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評價 共 0 人推薦

 

←回上頁↑回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