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水是最好的藥


心得作者 邱俊元 / 佳 作 類別 圖書 館藏 瀏覽館藏
心得

    我們常常教育民眾醫療保健,但是對於最簡單最常見又最重要的「水」卻是知之甚少,巴特曼博士在書中跟我們說到:「如果我們瞭解水在身體內的具體運行情況,我們就會恍然大悟,我們關於醫療保健的觀念就會隨之發生徹底的改變。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許許多多疾病的病因僅僅是『身體缺水』。然而,我們往往會犯最基本的錯誤,當身體急需水時,我們卻給它茶、咖啡、酒或用工業化方法生產的飲料,而不是純淨的天然水。不可否認,茶、咖啡和工業化生產的飲料不僅含有大量水,而且還含有一些對身體有益的物質;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茶、咖啡和工業飲料裡含有大量脫水分子,這些脫水分子進入身體後,不僅讓進入身體的水迅速排出,而且還會帶走體內儲備的水。這就是我們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一方面我們的身體急需水,發出了口渴的呼喚,一方面我們用茶、咖啡和工業化飲料在糊弄口渴,並沒有真正滿足身體對水的急切需求。久而久之,我們就會麻木;久而久之,水的新陳代謝功能就會紊亂。新陳代謝功能一紊亂,身體的某些區域缺水,它發出的信號就不僅是口渴,而是許多身體奇奇怪怪的疾病」

    的確,許多時候我們都教育患者需要喝水,但是我們犯了將飲料視為水的嚴重錯誤,人體內有一個乾旱管理機制,在人體缺水時,嚴格分配體內儲備的水,讓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輸送的養分。在水的分配中,大腦處於絕對優先的地位。身體內的所有器官都會受到監控,嚴格按照預先確定的比例進行分配,任何器官都不能多也不能少。但是這種機制首先會保護重要器官,於是別的器官的水分就會不足。這時,人立刻感到口渴;警報信號越強烈,口渴就越厲害,可是我們卻認為喝飲料就可以代替水的的功能。飲料中含有許多人工香料、果糖,其實反而是加重身體的負擔,以及巴特曼博士提到的脫水分子,反而是在殘害身體以及蒙蔽身體的呼喚。

    再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我們通常認為口渴是缺水的信號,這點是沒錯的,但是口渴通常是缺水到了極致之後所發出的救援信號,當身體缺水時不一定馬上以口渴做為表現,可能甚麼情況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的感覺已經較不靈敏的情況下,所以巴特曼醫師建議在未口渴前就應該補充水。

    一個人使用 400 克的水杯,一天最少喝 6~8 杯水,酒、咖啡、飲料、茶都不是水。飲水的最佳時間是在進食前半小時、飯後 1 小時後再喝水。大餐之前或睡覺之前,應當多喝兩杯水,特別是心絞痛患者。正確的飲水量依每個人體重、身高等不同,所以充足的飲水量並不完全一樣。你可以通過尿的顏色來判定飲水的量。正常的尿色應當是無色或者淺黃色的。如果尿是暗黃色的,甚至是橘黃色的,那就說明正處於脫水狀態(相當中醫的熱症,所以中醫的熱症可能是有些廢物無法代謝出去而遺留在身體的現象),這也意味著腎臟正在為驅除體內的毒素而拼命工作。你可以每天增加一兩杯水。如果尿量下降,而腿和眼瞼出現了浮腫,就得減少一些飲水量。

    但是如果每天飲用10杯水,應當加3克鹽,以岩鹽或海鹽為佳,裏頭含有豐富維生素及礦物質。但必須先確認腎臟能夠正常排泄,否則就會水腫。如果你覺得皮膚和踝部發腫,不妨在幾天之內減少食鹽的攝取量,增加飲水量,腿部的浮腫就會消散。還應該多活動、多鍛煉。肌肉活動會把過多的液體壓擠到流通的血液中,一部分鹽隨著汗水和尿液一起排出體外,同時啟動消耗脂肪、膽固醇的酶。

    此外,我們傳統觀念將水是為一種介質,但是巴特曼博士認為水其實是一種能量來源:「水的化學能量可以促使種子發芽,長成一株新植物,甚至大樹。生命化學利用的正是水的能量。在細胞膜層面:水滲透細胞膜時可以生成“水電”能,轉化成ATPGTPATPGTP是身體裡的化學能量來源。水的能量可以製造 ATP GTP。這種微小的粒子就像商品交換中的“現金流”,尤其在神經傳導方面。人體中的蛋白質和酶在黏度較低的溶劑中效率較高。細胞膜中的所有受體(接受端)都是如此。在黏度較高的狀態下(在脫水狀態下),蛋白質和酶的效率較低(對身體缺水的判別力可能也較差)。因此,水可以調節身體的所有功能,包括各種溶質的活動。水是身體裡的溶劑,它能調節所有功能,也能調節溶解在水中的溶質的活動。」

    我們常常把簡單的事物複雜化,複雜到連自己都懵懂的地步。身體缺水不僅會發出口渴的信號,還會發出各種各樣的患病信號。此時,如果我們不仔細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學藥物讓這些信號“閉嘴”,就會鑄成大錯。巴特曼博士從醫多年,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明明是身體缺水發出的信號,急需補充水,此時只要增補水就能解決問題,但人們卻用化學藥品對付這些缺水信號。當生病的所有條件都齊備了,人就真的病了。更不幸的是,這個錯誤還會持續,身體的病狀逐漸發展,脫水症越來越複雜,用藥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病人死了。這時,誰都說不清他究竟是病死的還是渴死的。

    巴特曼博士在他的門診中做了許多試驗,針對不同疾病應用水來治療,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水治好3000多人的胃病。以下是節錄他的研究:「實驗表明,當我們喝下一杯水時,水立刻到達腸道,並被吸收。但是,一個半小時後,大致等量的水才能通過黏膜的腺體層分泌到胃中。水從底層滲出,進入胃,為消化食物做準備。消化固體食物需要很多水。有了水,胃酸才能分泌到食物上,酶才能被啟動,食物才能分解成均勻的微粒狀流體,進入腸道,步入消化過程的下一階段。水滲過黏液層是一個自然過程,很像對黏液層的“反向沖洗”,為的是清除沉積的鹽分。這一過程非常有效,當水滲過新的黏液時,就從下面使黏液層再水化(rehydrating)。這種又新又厚又稠的黏液是天然的盾牌,能夠阻止酸對胃的侵害。盾牌的效力顯然有賴於水的攝取,尤其是在攝入各種固體食物前,因為固體食物會刺激胃而製造胃酸。因此,水是防止胃酸侵害的唯一的天然手段。而制酸劑則依附於胃酸,它的防護是沒有效用的。」

    人體內有“饑餓疼痛”信號,也有“缺水疼痛”信號。不幸的是,人們把“缺水疼痛”叫做“消化不良”,用各種藥物對付它,於是,由脫水引起的新陳代謝紊亂損害了十二指腸或胃的組織。用抗酸劑緩解疼痛是普遍認可的方法,專家們在瑞典的研究結果表明,患有典型消化不良性疼痛而沒有患潰瘍的人,不管吃什麼藥,安慰劑也好,制酸劑也好,甚至阻斷組織胺活動的藥物也好,結果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不管是制酸劑,還是更強的藥物都沒有多大效用。人們應當慎重對待脫水信號,切忌濫用藥物。水很可能是緩解病痛的惟一有效物。身體想要的,需要的,呼喚的畢竟是水,僅僅是水。

    其實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認知的模式,模式是人們對事物的基本認識,並以此為基礎衍生出一種新知識。但是往往我們會死執一種觀念不放,始終認為自己所知道的是正確的,無意願去推翻舊有思想,導致醫學走向不清不楚的方向。現代醫學標榜的科學,是有限制的,今天的科學被明天的科學推翻,明天的科學被後天的科學推翻,每天都要接收與學習科學,那所謂的科學還那麼科學嗎?科學始終處於人類主觀的自我認知,而我們主觀的認為那是客觀的,因而限制真理的發現。巴特曼博士的書籍提供我們反思,或許下次在用藥時,多囑咐病人正確的喝水觀念,或許可以減少許多醫療資源的浪費,也才能對得起自己身為一名醫生的良心所在。

   

評價 共 2 人推薦

 

←回上頁↑回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