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羅生門


心得作者 吳昱甫 類別 視聽 館藏 瀏覽館藏
心得
羅生門
 
  以前我父親在環保局上班。有一次,環保署次長發文來,要召開一個討論垃圾處理的會議,請各縣市環保局派人參與。全員到齊之後,環保署內部某處黑暗的會議室,次長放起了羅生門的電影。
  我父親說:「真的就看了『羅生門』電影!因為次長覺得那部電影很有意思。」接著他又說:「電影看完後,我們又播放了一部討論國外一座運河多年來遭人違法傾倒廢棄物,廠商、政府監督單位、法律機構、社區管理委員會、工人代表等等開會討論。工人代表指出,政府強制收取高額清理費用,而社區居民強調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工廠老闆則表示幾年前跟居民澄清過廢棄物無毒可以順水流放,政府允諾會負責調查。『究竟是工廠員工偷懶來亂倒?政府有沒有縱容或者接獲通報卻沒處理?』大家各說各話,最後罰了錢,不了了之。」
  兩部影片放映結束,次長請出席的各環保局代表,討論環境保護計畫執行過程中,特別是檢舉、巡邏、開罰的部份,容易發生「各自有理」的局面。在此種困境之下如何處理?
  故事就到這邊結束了。不過我繼續思考,到底這中間有沒有更深入的部份呢?
  「羅生門」,我把它直接相比於「真相不明的矛盾描述局面」就好像在柯南出面射暈毛利小五郎之前每個人都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那樣。
  羅生門發生的原因,我歸納出幾點:
1. 沒有人掌握所有資訊:每個人都只看到整個過程的一部分。即便是全程參與,也不可能知道每個參與者所有的想法。「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或許這四種「知」可能都有所不同呢?另外我還猜測,人們常有一種「解釋」的需求,這導致事件發生之後,人們會「虛構」出不存在、消失的那一個部份來滿足自己在事件當中「參與度」的某個比例。
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為了最佳化或者保護自己的利益,不惜扭曲事實發生的順序、內含甚至時間來讓自己最小損失,最大收穫。所以,很常可以看到法律上出庭作證的人後來被發現發生前後邏輯不一致的情形。這就是證人沒有事先規劃周詳,仔細地「抹去」「重塑」對自己不利的地方。
3. 事實上,真相的確只有一個:但是我們比較關切的問題是,「真相」能夠被還原為多完整的程度?統計學我們曾經學過「決定係數」,就是比較數據經過回歸處理後的方程式,跟原先數值究竟有多大的差異,能夠解釋多少數值之間的關聯性。跟此相比,推論真相的過程也好比是從證據中還原整個過程。
  甚至可以延伸的更遠一點:我們的歷史,不正也是一種「羅生門」嗎?
  沒有一個人看過荊軻刺秦王,沒有一個人看過斯巴達迎戰波斯大軍,沒有一個人看過木馬中跳出的戰士。於是乎,我們只能夠從當時,甚至是距離該事情發生有一段時間之後的史學家或者史官(記錄員)的描述加上一點我們從其他地方得到的考據資料(如服裝、語言、武器、風俗等)來還原當時的時空。而後人為了娛樂的需求,又扭曲、放大、縮小了歷史事件,使「歷史」變成了一種「傳說」,「傳說」變成了無可取代的「神話」。
  甚至可以說:「我們公認的歷史,不過是一個絕大多數人認知都一致的『羅生門』」
  Keith Jenkins 在他著名的史學方法入門書《歷史的再思考》裡面提到:「歷史是一種移動的、有問題的論述。表面上,它是關於世界的一個面向--過去。它是由一群具有當下心態的工作者所創造。他們在工作中採互相可以辨認的方式:在認識論、方法論、意識形態和實際操作都有其一定的立場。而他們的作品,一旦流傳出來,便可能遭遇到一連串的被使用和濫用。這些被使用和濫用在邏輯上是無窮的。但在實際上通常與一系列任何時刻都存在的權力基礎相對應,並且沿著一種從支配一切到無關僅要的光譜建構並散佈各種歷史的意義。」
  或許,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過去到底確切發生了什麼事情。真相被數不清的「過去」所堆疊成的巨大時空背景所隱藏。挖掘真相可能只是一份徒勞無功的艱苦任務。在這紛紛擾擾、吵吵鬧鬧的時空背景中,我們真的只能,學著「以歷史的眼光看待過去,以歷史的方式思考現在,以歷史的胸襟眺望未來」。
 
評價 共 4 人推薦

 

←回上頁↑回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