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心得作者 邱品慈 / 佳作 類別 圖書 館藏 瀏覽館藏
心得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一書由曾任駐德代表處新聞編譯、中央社駐德記者,旅居德國二十多年的林育立記者,以累積多年的觀察、用深度報導的書寫方式,寫下德國在二戰之後奮力改變自己的過程。德國如何從一個二戰後背負戰敗國歷史罪名、經歷戰後長達三十年的東西德分裂;到今日能以歐陸強國之姿重返國際舞台?德國在面臨與臺灣同具備受爭議的轉型正義、能源轉型議題上,如何應對,又做出了怎樣的改變?

  希特勒成立的第三帝國,在二戰中幾將德國帶向毀滅。二戰後的「波昂共和國」時期,德國(西德)在廢墟中重建自己的家園,從戰後的「零點(Stunde Null)」開始,創造了繼十九世紀中葉第一次崛起後的再次崛起。在戰後廢墟瓦礫堆中,時常見到代替男人扛起鐵鍬、鋤頭清理家園「廢墟女性(Trümmerfrau)」的身影,咬著牙、挺起椎骨的堅毅形象,為最能代表那時代的一抹剪影。

  出身東德的德國現任總理──梅克爾,在擔任總理的十一年來推動了許多的重大政策,帶領統一後的新德國以驚人的速度,重返世界經濟與政治決策的中心。書中對於梅克爾的介紹,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話是,梅克爾在2009年,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前夕,應邀在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發表的演講。「圍牆、鐵絲網,和格殺勿論的命令,曾讓我與自由世界隔絕。」「我的一生,沒有什麼比自由的力量,更令我感到振奮的。」因為經歷過「威權」,而比任何人更懂得捍衛「自由」的珍貴。在這兩年歐陸難民潮等國際新聞報導中,我看見德國不畏議論地堅持與包容,似乎體現了梅克爾心中最重要的價值。

討論到德國與臺灣皆碰到的「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議題,我非常推崇作者不以「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心態,一勁地寫德國的好、臺灣的不足;而是在兩國能源政策的深度追蹤上,仔細分析德國與臺灣的地理環境、民眾對議題看法的差異,用理性且中立的文字寫下德國經驗。讓我瞭解到德國是如何在「對政策細節和歷史脈絡的全盤掌握」下,做出了非核家園的最終決議。臺灣在議題的討論上,是否對政策細節有足夠的了解?歷史演變有如何程度的掌握?我期盼著臺灣在德國的經驗中,同樣能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評價 共 3 人推薦

 

←回上頁↑回頂層